每年3月下旬起,一株株“黄泥拱”破土而出,竹乡迎来一年的春笋收获季。然而,春笋长势快、保质期短,到了4月下旬便结束生产销售。但若把春笋变成笋干等加工品,不仅能解决保质期的问题,价格也能翻上几倍。
为解决我县竹笋加工产业日趋萎缩这一难题,由县资源规划局牵头的港口竹笋初级加工链式发展项目于去年12月正式立项。由于受疫情影响,主体厂房建设未能按原计划完成。为了赶上今年的春笋季,3月初在主体厂房边加班加点建设了临时厂房,于近日完成设备调试并开始试运行。
在天荒坪镇港口村竹笋临时加工厂内,十余名工人分工有序。蒸煮、冷却、去皮切片、压榨、摆盘、烘干,经过多道工序,历时25小时,一株株鲜嫩的春笋被加工成一片片笋干。自试运行以来,4个工作日已完成加工鲜笋近3万斤,出售笋干一千余斤。现阶段,加工厂鲜笋主要来源于报福镇中张村福灵竹笋专业合作社、景溪福林毛竹专业合作社等五个经济合作社。“两个烘房一起运作,工人两班倒,24小时不停歇。”技术指导荣涛每隔两小时便进烘房翻看竹笋烘制情况,他说,待剩余的烘房调试完成,产量还会翻一番。
临时加工厂房内马不停蹄,一旁的主厂房建设现场也是一片繁忙。目前施工人员正忙着厂房支模工程,预计五月底将完成主体建设并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日加工竹笋量将达到5万斤。据介绍,该项目生产链不仅能加工竹笋,也能完成竹荪、大球盖菇等林下经济产物的初级加工。目前我县四季皆有林下作物收获,该项目落地后能确保全年生产线不停歇。看着眼前的主厂房建设雏形已现,港口村村党委书记凌云海笑逐颜开,“切切实实让林下作物变成了金子银子。”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通过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合作,可以把笋干加工过程中蒸煮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转化为肥料,再喷施到毛竹山上。该技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三废处理”等新模式和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前竹笋初加工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港口竹笋初级加工链式发展项目为我县林业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条新思路,有效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县资源规划局改革发展科副科长冷利松介绍说,该项目成功运行后,会继续在全县各地推广落实,做活做强“竹”文章,让林下产业加工提效增值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