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山前叠绮纨,故将娇艳弄轻寒”“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安吉美丽的生态环境,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从这些如画般的诗句中就可以窥见安吉丰厚的生态底色。这些年,安吉以生态为底本,以绿色为底色,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持续拓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
站在新起点,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美丽环境示范工程,打造低碳宜居的生态之城。对标新要求,我们还有空气质量提质、优良水质反弹、固废处置短板等瓶颈需要突破,还有城市规划建设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需要提升等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低碳宜居的生态之城是一幅怎样的模样?
生态之城应是一幅山水画。这画里要有绿色的底色和合理的留白。未来,我们要着力加强规划引领,做靓山青水秀的生态空间、做美和谐共生的农业空间、做优宜居宜业的城镇空间,形成城市绿色空间体系;要依托“双脊环抱,七脉汇流,生态为基,山水入城”的城乡风貌本底,营造山水相融、特色彰显的城乡风貌,构建山环水嵌、公园营城的城市格局;要围绕六大入城门户,结合山水景观,重点营造三大城市节点,构建多条眺望廊道,打造具有特色识别性的城镇景观标识,塑造山城互望、门户识城的空间标识。
一座低碳宜居的生态之城,需要把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双碳”“双控”行动,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推动城市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另一方面,要努力培育绿色生活新方式,大到购买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小到使用环保购物袋、餐具等生活用品,让“绿色细胞”深入到千家万户。
一座低碳宜居的生态之城,还需要完善绿色发展机制。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举措,要不断加大制度和政策创新力度,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比如,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再比如,完善科技支撑和监管机制,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构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让低碳宜居的生态之城永葆青春和魅力。
未来近在咫尺,美丽触手可及。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才能书写更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