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是在基层一线岗位上,党员干部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是白纸上的黑字,一清二楚。这不,临近年关,一个关于“20斤新鲜冬笋”的感人故事在上墅乡政府微信群里传开了,再次验证了这一点: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
2月4日上午8点30分,上墅乡刘家塘村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徐苗来到了上墅乡政府。这位只有25岁的女生吃力地拎着20斤的新鲜冬笋,直接来到了上墅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学兴的办公室,主动说明了自己接受礼品的经过,并将收到的20斤冬笋上交给了纪委。
“送我冬笋的这位阿姨,是我结对帮扶对象王伟之的妈妈。”徐苗告诉记者,王伟之从小就患有精神残疾,所以夫妻俩为了给他治病早出晚归,贴补家用。自从去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以来,徐苗每个月至少安排两次上门走访,了解王伟之家的生活情况和实际困难。
一来二去,双方也就逐渐熟络了。上个月,徐苗又一次来到了王伟之的家中,没曾想王伟之突然对着她嘿嘿一笑,破天荒地喊了一声“姐姐”。这一声“姐姐”,让徐苗既开心又难过。
原来,王伟之的真实年龄比徐苗还要大一岁,因为得病却永远停留在了“五岁儿童”的心智模式。看到王伟之身上穿的鞋子和衣服都比较单薄,徐苗就悄悄地记下了尺码大小,准备自掏腰包给他买新的保暖衣物。
考虑到王伟之每天都在外面乱跑,经常把自己搞得脏兮兮才回家,所以徐苗就特意挑了一双皮面的保暖鞋及几件羽绒服送到他家。面对陌生人的关心,王伟之的妈妈感动不已。下了班之后,顾不上洗手,就拿起了手机拨通了徐苗的电话,表示万分感谢。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吃苦耐劳说的是山里人家,淳朴和善良也是山里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罗着置办年货。于是,王伟之的妈妈想到送些冬笋给徐苗,这20斤的新鲜冬笋自然也就成了山里人家馈赠贵客的最佳选择。
但是,徐苗作为一名党员,懂法纪、明规矩,严守纪律红线,一直都婉言拒绝。直到王伟之的妈妈说了那一句话“如果你不收,那你以后就不要再来我们家了!”,迫于无奈,徐苗只好口头答应下来,并在第一时间向纪委汇报了此事。
了解事情原委后,陈学兴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徐苗拿着20斤的新鲜冬笋去乡政府食堂置换成等价的米油和洗洁精,再上门把它送回去。
2月4日中午12点,上墅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学兴与上墅乡刘家塘村党总支书记褚雪松一起陪同徐苗再次来到了王伟之的家中。王伟之的妈妈告诉陈学兴和褚雪松,她不止一次地跟别人讲,徐苗人太好了:“不是说徐苗有东西送给我们,我才这么说的,徐苗确实好。不过以后就不要再买东西了,我们心意领了。”
陈学兴表示,根据有关党纪条规,严禁党员干部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收受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礼品和礼金。“在此次事件中,我们的年轻干部在无法婉拒的情况下,收下了这20斤的冬笋,也在第一时间向纪委做了汇报。纪委觉得送土特产的人也是出于一份善心,所以我们就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既不让群众寒心,又能保证我们干部的清正廉洁。”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20斤的新鲜冬笋到米油等生活必需品,这一“来”一“去”,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心灵距离。“95”后基层干部徐苗“收礼”和“回礼”的故事,是一堂动人的微党课。